首页 专栏 广州,渴望一个万亿级产业

广州,渴望一个万亿级产业

  “万亿级汽车产业”,从未像现在这样,高密度地被纳入地方发展目标之中。

  不久前,广州举办新闻发布会,提出将迈向万亿级“智车之城”,在此前规划中,“破万亿”的时间节点被定在2025年;苏州今年的“新年第一会”,也将主题设定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推进大会,提出“用5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”;更早之前,长春也谋划将汽车打造成万亿级产业集群,其中,作为核心的长春国际汽车城,2025年目标为“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1000亿以上”。

  其中,广州显得格外迫切。

  近年来,广州频频面对重庆“挑战”,GDP第四城之争陷入胶着。在最新政府工作报告中,广州2023年GDP增速目标较去年调高0.5个百分点至6%以上,并再次喊出“制造业立市”的口号。

  在尚无万亿制造业集群的广州,借力新一波汽车产业发展大潮,能否迎来属于自己的万亿级产业?

  一把“钥匙”

  根据中汽协数据,去年全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.1万辆和2686.4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3.4%和2.1%。其中,新能源汽车迎来井喷式增长。

图片来源:新华社

  工信部总工程师、新闻发言人田玉龙1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,2022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.8万辆和688.7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96.9%和93.4%,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;新能源汽车新车的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5.6%。

图片来源:中国汽车工业协会

  利好还将持续释放。不久前,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、秘书长张永伟作出判断,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涨幅预计在40%左右,新车渗透率也将在40%左右,三线以下市场、出海市场以及对燃油车的加速替代,均将是增长空间。

  对于当下的城市,谁抢占了新能源车发展先机,谁就能加速抱紧汽车产业这个产业链条最长、涉及面最广的产业,谁就有可能找到打开新一轮制造业发展局面的“钥匙”。

  事实上,观察城市经济表现,新能源汽车产业越来越显露出经济增长“助推器”的作用。

  比如,在投资领域,去年多个新能源汽车项目扎堆投资武汉,助推其前三季度固投增速达到15.5%,为万亿城市首位。

  消费领域,以宁波为例,去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.3%,比全国高出5.5个百分点。其中,汽车类零售额增长9.7%,新能源汽车增长80.3%。

  而在外贸领域,上海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2年上海进出口值再度刷新记录,达到4.19万亿元,同比增长3.2%。其中,新能源汽车出口839.9亿元,增长130.1%;锂电池出口254.1亿元,增长360.8%,成为出口主要拉动力。

  从消费、投资到外贸,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全方位、“碾压式”影响,参与新一轮竞逐的城市,没有谁愿意轻易错过。

  “偏科”大市

  从省级层面来看,广东无疑是汽车产业领跑者。不久前,广东最新政府工作报告透露,广东已形成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。其中,去年诞生的第八个万亿集群,正是汽车产业。这也意味着,作为全国汽车产业“领头羊”,广东率先迈向万亿级。

图片来源:摄图网_504648318

  2022年,广东汽车产量预计超过410万辆,同比增长超过20%,居全国第一。其中,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接近130万台,同比增长140%,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近两成。

  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,区域格局正在不断洗牌。汽车产量前五名省份中,除广东近年地位较为稳固外,吉林曾在2019年短暂超过上海,随后连续两年下降,到2021年,上海已反超吉林48万辆。去年前11个月,两地差距仍在继续扩大;与此同时,湖北也被重庆超越,退居第五位。

  作为广东汽车产业主阵地之一,广州无疑是“守擂者”。据初步统计,广州汽车产量将于2022年超过310万辆,连续四年居全国城市之首,汽车工业总产值已超过6000亿元,正向万亿目标加速靠近。

  但疫情之下,广州汽车产业结构性问题也暴露无余。当地媒体报道,广州汽车产业“整零比”仅1:0.35,而汽车发达国家则为1:1.7。

  广州整车生产企业,不少由长三角供应商提供关键零部件;广州占比较高的日系整车生产企业,进口后往往要在长三角完成初步加工和组装,再运至广州进一步加工组装。“偏科”的广州,势必难以实现“汽车强市”目标。

  基于此,去年,广州出台《广州市支持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稳链补链强链的若干措施》,直指补齐核心零部件短板和弱项。

  不仅如此,对于广州而言,汽车产业的发展,还关乎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长远目标。

  去年9月,广州召开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。这场由广州市委、市政府、市人大、市政协四套班子主要负责人出席的高规格会议上,点明“汽车产业是广州第一大产业”,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,“要坚定不移实施‘产业第一、制造业立市’战略,举全市之力做高做强做优做大汽车产业”。

  “再起炉灶”

  回顾过去,上一次广州有关制造业的选择,曾让一直居于“广州第一大支柱”的汽车产业,一度陷入发展僵局。

图片来源:摄图网_501621610

  20年前,一波关于汽车行业的竞争曾在广深两市之间拉开。与“老玩家”广州多轮交锋后,深圳选择“从零开始”,搭建从整车制造到零部件生产的汽车产业链。在此时期,深圳引进比亚迪,并争取到全国第一个电动车示范区,新下线的比亚迪纯电动汽车出租车开始出现在深圳街头。

  有报道指出,当时,广州传统车企曾有将深圳作为零部件供应基地、纳入产业链的想法,但并未被深圳采纳。深圳当地汽车业界有一种声音,深圳可以利用自身优势“另起炉灶”,而“不一定非要跟着广州转”。

  如今,比亚迪已然成为深圳汽车行业的代名词。根据乘联会数据,去年,比亚迪销量超过180万辆,同比增长149.4%,首次超越合资品牌登上国内乘用车市场“销冠”宝座。

图片来源:乘联会

  而广州的汽车产业则显得慢了一步。在去年出台《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时,广州曾反思:

  汽车、电子、石化三大支柱提了20年,国内外经济环境和产业发展理念、形态发生深刻变化,广州重点产业选择也要适应新阶段。在这样的认识下,广州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方向转型发展,升级打造为新支柱产业。

  这背后,则是广州多年来对“国际贸易中心”的强调,而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。

  时移势易。如今,面对先一步成长起来的深圳新能源产业,这次轮到广州“再起炉灶”。

  去年初,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曾喊出,要将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的格局从“蔚小理”,改为“埃小蔚”。其中,埃安、小鹏均来自广州。从去年销量来看,埃安增长115.6%,升至造车新势力品牌首位。

  能否夺回汽车行业的“先发”位置,也将关乎到广州制造业“标杆”能否形成。广州市统计局一份报告曾提出一种设想,广州“制造业立市”可以经过三个阶段达成,第一步正是作为短期发展“先锋队”的新能源汽车产业。

  而纵观广州制造业,尚缺少一个万亿产业集群。相比之下,GDP前十城市基本已拥有第一个突破万亿的产业集群。广州前后,深圳、重庆均为制造业大市。作为万亿“后备军”的汽车产业,能否成为广州制造业“全盘皆活”的“棋眼”?

  记者|杨弃非编辑|刘艳美孙志成 杜波

点击进入专题:

每日深观察

责任编辑:张迪

热门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